市民劉女士前兩天到博覽中心的金秋逛購物節上,給即將出生的寶寶買了兩大袋紙尿褲。可是回家仔細一看,卻發現這竟然是個“三無”產品。
這就是劉女士買的兩包紙尿褲,號稱日本產品,而且外包裝上沒有任何簡體漢字,就連可能印有生產日期的地方,也被涂白了。
劉女士:“他賣的時候一袋189,他說現在搞促銷,后一天,150買兩袋。”
一聽這么便宜,劉女士樂得合不攏嘴,也沒想到索要發票就走了。
劉女士:“沒生產日期,也沒保質期,萬一寶寶出什么狀況。我們也不敢用了。”
可是如今購物節已經結束,而外包裝上又沒有生產廠家,無奈之下,她劉女士到了展會的主辦方。
蘇州環球行展覽公司:“你們自己買東西時,自己日期不看。現在說沒有日期,你來問我我能怎么辦。”
律師任潔:“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,如果經銷商找不到,消費者可以直接向展會主辦方進行索賠。”
事實上,像劉女士這樣遭遇的市民不在少數。展銷會因為流動性大、魚龍混雜,存在一定的消費風險。今年以來,蘇州消保委接到的關于展銷會購物的糾紛就接近50起,特別是接近年底,投訴更是頻繁。
市消保委秘書長劉步銜:“一是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,二是服務承諾得不到兌現,三是消費維權得不到維護。”
消保委建議市民在展銷會上理性消費,警惕過低價格和夸大宣傳。購買產品時,一定要選擇正規產品,并索要發票。如果已經撤展,可以憑購物憑證找到展會主辦方。在經銷商和主辦方都找不到的狀況下,可以直接聯系生產廠商。

 
   
   







